首頁 > 導論 - 主題首頁 > 再生能源來了 核能去留仍為難
核不核?借鏡國外 理性對話
2014/03/09
核去核從懶人包/台灣篇
2014/03/09
核去核從懶人包/國際篇
2014/03/09
2011年各國發電結構比較
2014/03/08
2012年各國用電價格比較
2014/03/08
再生能源來了 核能去留仍為難
三年前的日本福島核災,讓不少國家的能源火車頭轉向,朝再生能源的方向用力催下引擎!

福島效應 日本掀太陽能風潮

去年初在自家屋頂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的田中裕二說,白天外出工作,家裡用電很少,太陽能發電賣給電力公司,每度可賣38日圓,晚上再以每度25日圓向電力公司買電,一來一回之間,省了不少電費。

福島核災後,2012年7月日本開始實施再生能源特別措施法,到去年10月底的16個月期間,日本新增585.2萬瓩的再生能源發電裝置容量,其中高達九成七是太陽能發電。

走進日本各大型家電賣場,都能看到太陽能發電廠商設攤駐點,協助消費者評估、申請到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,費用壓低到只要台幣十萬餘元。

起步較早 德國再生能源傲人

場景轉向德國。早在2000年就推行再生能源法(EEG),對綠電生產者提供二十年保證收購,及優先進入電網優惠(即先用再生能源,不夠才用傳統發電)。因此當德國總理梅克爾在2011年一口氣關閉8部核電機組,卻沒有缺電,全靠再生能源補足缺口。

如今,再生能源占德國發電比重為22%,並以2050年達到80%以上為目標。

因此,力主非核家園的台灣人,常以德國為榜樣。不過,德國朝再生能源全力衝刺發展,並非全無代價。

德國經濟週刊副總編輯克魯瑞(Hennig Krumrey)指出,政府做出廢核的決定太快,給的獎勵太優惠,無以數計的投資者全湧進再生能源市場,農舍、私人住宅鋪設太陽能板、農人變成生質農人,不種小麥,改種玉米,就為了發電賺錢。隨著補助金額大增,反映到電價上,民眾很快就得承受高昂的電價。

德國電價節節攀升,不但讓一般人家、中小企業、工場吃不消,還衍生用電貧窮(electricity poverty)的現象。

柏林諾易肯區失業率高,社福團體「消費者及社服諮詢協會」特地在此區設立據點。電費諮詢員吉耶納說,窮人用電量遠大於一般家庭,窮人多住在地下室,需要照明;窮人也沒有餘錢去購買節能設備,如省電冰箱和電視;窮人經常被迫在買節能燈泡和麵包之間做選擇。

收購綠電 台灣前景有喜有憂

台灣再生能源的發展,雖不是前段班,但也在2009年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後,特別是在風力、太陽能上取得極大進展。如中彰以北沿岸,已設置約250架風機;艷陽高照的南臺灣,則是太陽能的大本營。

「這裡叫鹽田里,早期是曬鹽場,代表日照充足。鹽業沒落後,如今拿來種電。」陽光屋頂百萬座計劃南部推動辦公室主任顏坤龍說。

人間清境社區是南台灣陽光社區的標竿。主委昝乃秀說,三年前投資78萬元在屋頂設置太陽光電面板,如今每個月償付貸款7500元,還倒賺3000多元,而且貸款將在十年內付清,剩下的十年,每個月淨賺1萬多元,比領年金還多。

只不過,與德國有別的,台灣政府優惠收購綠電的經費,並不是來自所有用電戶,而是少數發電業者。其中,台電就承擔七成的經費。也就是說,台灣發展再生能源,有民眾從中賺取價差,卻從不需要自口袋掏錢,共同承擔國家發展再生能源普及的代價。

苗栗苑裡鄉親今年選擇在海邊工地圍爐,抗議能源局消極制訂風機與住宅的安全距離,則顯示台灣發展陸域風力的新挑戰。台灣土地面積小,人口稠密,過去十餘年,優良風場均已開發完畢,隨著風場距離民宅愈來愈近,爭議四起。

「如果風機與民宅的距離延長到500公尺,彰化大城風場原定7~8支風機,瞬間腰斬,只留下4支;次級風場通通都不用做了。」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、風力機設置適當距離規劃跨機構專案小組召集人胡耀祖說。

為了減碳 英國風力核能並行

隨著台灣政府把風力開發的觸角,延伸到離岸風場,英國的經驗逐漸為人稱道。

離岸風場是英國極具特色、且具全球領導地位的新技術;憑藉著長年強風的氣候特色,英國東南部海岸外的London Array離岸風場,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離岸風力發電廠。

儘管如此,英國卻在配合減碳要求下,因應燃煤發電廠未來將面臨逐步關廠命運,在新能源政策白皮書中,把維持核電與發展再生能源同列重點項目。

倫敦政經學院葛拉漢氣候變遷與環境研究所主任鮑伯‧沃德(Bob Ward)說,工業革命是從英國開始,英國應為全球撐起更重的減碳責任,再生能源或許是未來能源的答案,但相較於核能在英國長期扮演穩定供電者,離岸風場等新能源目前都還算新技術,投資成本比核電廠高,一個國家或市場都不該偏重單一能源來源。

美、法兩個老牌核能大國,在核能去留之間,並不見積極轉向。

減不減核 法國口號暗藏玄機

法國總統歐蘭德雖喊出減核口號,但實情是要提高全國電力的使用量,由2012年電力占整體能源消費的四分之一,預計2025年提高至35%~37%,新增的電力需求全由再生能源補足。去年工業部長蒙特布赫(Arnaud Montebourg)公開聲明,除了2016年法國最老舊的費森翰(Fessenheim)核電廠停止運轉外,將不再關閉其他核電廠。

根據法國環境能源部統計,1973年,運輸部門仰賴進口石油的比例是30%,2011年已暴增至70%;每年光是進口化石燃料,就要花上700億歐元,讓財政困窘的法國雪上加霜。如今,銀灰色電動車Autolib,由巴黎街頭,開進第二大城里昂。法國要透過運具電力化,減少倚賴進口化石燃料,擴大使用自產電力,包括核能、風力、太陽能、生質能等。

比重有限 美國核能仍難取代

在美國,再生能源的發電比重並不高。2012年再生能源發電量僅占整體電力系統的12%,低於核能19%。

但若進一步分析零排放電力(運轉期間不會排出溫室氣體),2012年美國各種零排放電力,核能佔63.9%,遠高於水力(22.6%)、風力(11.7%)、地熱(1.4%)和太陽能(0.4%),短期來看仍有不可取代性。

為了更有效率燃燒更多核燃料,美國核電業近年來積極研發小型反應爐(SMR)。與一般反應爐裝置容量約100至130萬瓩相較,小型反應爐只有30萬瓩。由於使用特定的燃料配置,有些小型反應爐只需要少量的水,甚至可靠氣體冷卻。

(web only)

【2014/03/09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