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導論 - 主題首頁 > 台灣觀察/支持核電,不能不想的2件事
核不核?借鏡國外 理性對話
2014/03/09
核去核從懶人包/台灣篇
2014/03/09
核去核從懶人包/國際篇
2014/03/09
2011年各國發電結構比較
2014/03/08
2012年各國用電價格比較
2014/03/08
台灣觀察/支持核電,不能不想的2件事
「核四要不要運轉,不只是政治問題,更深切關係著我們的生活,本報導選擇繞過政治風暴圈,從生活的角度切入,針對挺核、反核的人,各提出兩道無法迴避的難題:支持核電,不能不去思考核能是否真的安全?核廢料要怎麼辦?」

台電人員展示防輻射裝備,左圖左是可重複使用防輻射衣、右是拋棄式;右圖台電人員手拿的碘片是核災緊急應變藥物。 記者許正宏/攝影
/magimages/1/PHOTO/1047/1047/1157.jpg ${TITLE}$ 記者許正宏/攝影 ${MD_SEQ_NO}$ 台電人員展示防輻射裝備,左圖左是可重複使用防輻射衣、右是拋棄式;右圖台電人員手拿的碘片是核災緊急應變藥物。 記者許正宏/攝影

去年底在日本採訪時,聽到一名反核人士形容日本在福島核災前對自身核安的自信是:「除非哥吉拉出現在核電廠,否則日本核安是萬無一失」。

哥吉拉是日本漫畫中的巨型恐龍,美國好萊塢翻拍成「酷斯拉」登陸紐約大肆破壞。若真的有哥吉拉,核電廠確實難逃毒手,但現實中沒有哥吉拉或酷斯拉,日本核安還是破功了。

回到台灣。每周固定在台北市中正紀念堂前的反核運動「不要核四、五六運動」截至3月11日已跨越52周。

/magimages/1/PHOTO/1047/1047/1158.gif ${TITLE}$ ${MD_SEQ_NO}$

中正紀念堂捷運再搭兩站就是台電總部,兩者地理距離如此近,但位處其上的反核、擁核雙方理念的鴻溝卻如此巨大。兩者最大的歧異在於,台電認為核安無虞,反核者則主張核安難有百分之百的保證。

拉回日本。日本的擁核、反核雙方雖然也是立場迥異,但雙方在「核能電廠永遠不能保證百分之百安全」上,卻已有共識。

日擁核派 修正核安態度

去年台電邀請兩位日本媽媽前來參與核能論壇,頗有和台灣媽媽反核電聯盟互別苗頭的意味。

但尷尬的是,日本原子力前委員木元教子和前專門委員東嶋和子在這場論壇上,都直言核電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安全,「日本是追求極接近百分之百安全」。

木元教子與員東嶋和子是日本有名的擁核派代表,連這兩位擁核媽媽都說核電廠不可能百分之百安全,顯示在福島核災後,自負的日本人,態度已經大幅修正,改為更謙虛的面對核安。

台電信心 恰如災前日本

政府和台電近年不斷以兩個論點來強調對台灣核安有信心,一個是過去三座核電廠的運轉紀錄良好,第二個是我方在福島核災後新增斷然處置措施,必要時可以毀掉核電廠而不影響核安。

政府與台電對核安的信心,恰如福島核災前的日本。

核一廠的設計與出事的福島一廠類似,台灣與日本同樣面對地震與海嘯的威脅,不少反核人士提出的反核角度確實可以輕易以科學反駁,但反核人士對台灣核電安全的擔憂,絕對是有憑有據。

昨日紀錄 不是明天保證

一位日本核能大老告訴我,核電廠就像女人一樣,年紀愈大愈是要勤保養,昨日的運轉紀錄,不能當作明天的運轉保證。

福島一廠在1976年開始興建時,包括地點選擇、海嘯高度預估上就已出現不少瑕疵,雖然我們不能以今日的科技眼光看當時的興建水準,但之後福島一廠補強工作不如其他核電廠,以致於在311地震時遭受毀滅性打擊,但女川等核電廠卻能挺過。

高齡核廠 延役?除役?

台灣核安問題比日本更顯複雜,除了核四要不要商轉外,既有三座高齡核電廠是否延役,也加深政府處理的難度。

日本在重啟核電廠議題上最優先的溝通工作,是重建民眾對核安的信心,透明與謙卑是溝通的兩大主軸。

政府要與民眾溝通核安議題,必須與日本一樣,先承認核安永遠不能做到百分之百,才能夠以謙虛的態度去檢視我核電廠的缺陷,這樣才能化解擁核、反核雙方之間深不見底的鴻溝。

蘭嶼貯存場自1982年起接收低放射性廢棄物,至今共存放10萬277桶低放射性廢棄物。場內共有39個貯存壕溝。 記者鄭超文/攝影
/magimages/1/PHOTO/1047/1047/1159.jpg ${TITLE}$ 記者鄭超文/攝影 ${MD_SEQ_NO}$ 蘭嶼貯存場自1982年起接收低放射性廢棄物,至今共存放10萬277桶低放射性廢棄物。場內共有39個貯存壕溝。 記者鄭超文/攝影

核廢料 永埋我們的島

【聯合晚報記者盧沛樺】

從小在台北長大,首善之都聚集各式各樣的工商服務業,四通八達的捷運線,讓台北人享盡生活便利。但這些工商部門與基礎建設,大量仰賴電力,台北人享受了電力的方便,卻總是較少承擔使用能源後的代價,例如火力電廠的空氣汙染問題、核能電廠的核廢料貯存與最終處置的風險等等。

場景拉到蘭嶼核廢料貯存場,台電員工宿舍緊鄰在低放射性廢棄物的貯存壕溝,天天與核廢料為鄰。台電人現身說法,似乎要證實輻射監控一切正常,駁斥外界對安全的質疑。

不過,蘭嶼達悟族人的抗爭,從夏曼‧藍波安到希婻‧瑪飛洑,甚至更年輕的一代,訴求很清楚,當年興建過程程序不正義,不能說垃圾偷偷放久了,成為垃圾場就是理所當然。

除了蘭嶼以外,新北市核一廠、核二廠,屏東縣核三廠內,都有低放射性核廢料,以及放射性更強的用過燃料棒。

最終處置場 仍然找嘸

據原能會統計,截至去年,我國三座核電廠廠內共累計10萬4013桶低階核廢料,再加上桃園核能研究所接收民間醫、農、工及研究單位產生的放射性廢棄物1萬211桶,蘭嶼貯存場10萬277桶的話,台灣已累積逾廿萬桶。另外,原能會物管局每年公布低放射性廢棄物固化桶統計,去年核一廠、核二廠、核三廠各新增80、66、35桶,合計一年約增加兩百桶55加侖裝固化核廢料。

用過的核子燃料屬於高放射性廢棄物,核電廠每運轉18個月,會從反應爐退出1/3用過的燃料棒,由於剛取出時放射性極高,須放在冷卻池待其相對安定後,再改採乾貯或放到最終處置場,目前我國三座電廠已累積1萬6671束用過的燃料棒。

核一廠 眼看就要貯滿

其中,核一、核二廠的冷卻池容量均小於機組40年運轉產生的用過核子燃料,而必須在廠內蓋乾式貯存設施。不過,新北市擔心最終處置場難產,怕乾式貯存直接變成最終處置,至今新北市仍卡住核一廠的乾式貯存計畫,無法興建。

只是,危機近在眼前。核一廠今年11月將再度退出1/3用過燃料棒,屆時就超越冷卻池的貯存上限。根據台電推估,若2月底前新北市持續不通過台電的水土保持計畫,最糟的情況是2016年核一廠一號機就要提前除役,北台灣面臨63.5萬度的供電缺口。


資料來源/經濟部低放辦公室

威權時代的電廠建設,人民只能被迫接受,但隨著電廠營運40年,台灣也過度到民主政治階段,各地區民眾都不願和核廢料當鄰居,讓最終處置場的地點與期程一延再延,蘭嶼核廢料遷址的支票也一再跳票。最終處置方案懸而未決,將棘手的問題一代拖過一代,衍生世代不正義的批評。

如今,核四要不要運轉,若是採取公投的方式決定,意味著公民掌握了發球權,挺核的人除了思考電價低廉、供電穩定、經濟發展,也不得不去思考,伴隨著電廠40年運轉所產生的核廢料問題。

如果不願意核廢放在你家旁邊,憑什麼要偏鄉或原住民部落來承擔潛在的輻射外洩風險?或是,捫心自問,你願意以多大的精神與力氣,與最終處置場的所在地民眾同一陣線,以公民身分共同監督國家落實輻射防護工作?

常有人說,核廢料是政治問題,不是技術問題,語氣中不無抹黑批評人士不理智、不專業的味道。但正確來說,核廢料從來都不只是技術問題,而是牢牢繫住社會、環境與世代正義層面的問題。

專家:取決於社會溝通

若要解決核廢料難題,扎實的社會溝通與官民互信,重要性不下於技術研究。事實上,去年底由智庫舉辦的核廢料國際研討會,芬蘭、瑞典的核廢料專家受邀來台,他們有志一同地說,最終處置場能不能順利上路,取決於社會溝通工作是否落實。

不論核四去留與否,超過20萬桶的核廢料是既存事實。核電廠若要進行除役,台電推估新增加的低階核廢料,數量與核電廠40年來所產生的廢棄物總量相當。

不論是政府、地方民代、一般民眾,不論立場是擁核或反核,在思考核能發電的問題時,核廢料的處置與儲存,都該是核心問題。

【2014/03/09】